最近澳门豆捞牌“神鲜汤”火了。
此汤一出,艳惊四座,成了夏季“点单王”之一。其美味精髓就在于,源自澳门豆捞总部所在地——萧山的味道
说起萧山,每个人都听过它的传说。8000年悠久历史的跨湖桥文化,800里壮观钱塘和举世闻名的钱塘潮,更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国耻、西施范蠡的爱情等许多故事的发生地。
萧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,留下了李白、孟浩然、谢灵运等百余位诗人的诗颂,也载满贺知章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的乡愁。
更有诸多乡贤为我们流传的宝贵精神,杨时“程门立雪”的聪颖好学、一代相国朱凤标的克己清廉、民族英雄葛云飞的质朴勇敢……
萧山美食同样毫不逊色,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如萧山萝卜干、徐同泰酱油、萧山霉干菜是流产民间的餐桌常备,也是惹得旅客与游子魂牵梦萦的味道。
有心人会发现澳门豆捞早早就把前两者——萧山萝卜干和徐同泰酱油,通过全国门店带到全国消费者桌上。
而今年我们采用的萧山特产霉干菜,是萧山人都熟悉而且离不开的味道。有人甚至说它是萧山人最伟大的发明,没了这一口魂都丢了……
澳门豆捞“神鲜汤”是专门针对夏季研发的一款锅底,其貌不扬,却大有乾坤。
配料:干菜头(霉干菜的一种)、深水虾、鲜毛豆、笋片、熬制高汤
特色:味淡鲜洁、鲜香四溢
功效:提神解乏、消暑醒酒、生津开胃
适宜人群:无特殊禁忌
虾红、笋白、豆绿……在汤水中若隐若现,只稍一口便诱人口舌生津、胃口大开。一碗入魂,抚慰人心,非澳门豆捞这款“神鲜汤”莫属。
“神鲜汤”中的重头戏——萧山霉干菜的发源地在萧山益农,“霉”干菜称谓乃民间约定俗成的自谦之词,其确切始于何年已无从查考。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:
很久以前有一个伶俐的姑娘叫佩红,在地主家当丫头。地主刻薄吝啬,给长工吃的是黄菜烂叶。菜皮多得一下子吃不完,佩红就把已堆得发黄的菜皮腌渍后晒干,这样可以久藏,蒸熟后口味还特鲜美。有一天,正当长工们吃得津津有味时,地主见了觉得奇怪,随手拿来一尝,滋味非同往常,随即叫佩红端了一碗过去问个究竟。于是,一传十,十传百,大家就管这种菜叫“佩红菜”,慢慢地叫偏了,才叫起“霉干菜”来。
江南出才子,萧绍的才子出任京官,依旧离不开霉干菜。于是,家人便大包小包地往京城里送,后来流入大内,竟被列入贡品,遂叫“贡菜”。任何东西一戴上“贡”字帽子,制作起来就远比平民百姓受用的精细。这“贡菜”由县令亲自监制,每年不过千把斤,装进类似盛花雕酒的陶土坛子里,再加盖黄封条密闭,专人护送去京城。
据传乾隆皇帝每次出巡江南都要品尝用贡菜做的菜肴和羹汤,霉干菜也成为清朝时期萧绍地区“八大贡品”之一,享誉江浙沪一带。
《越中便览》中就有记述:“乌干菜有芥菜干、油菜干、白菜干之别。芥菜味鲜,油菜性平,白菜质嫩,用以烹鸭、烧肉别有风味,绍兴居民十九自制。”可见那时绍兴(萧山古属绍兴)霉干菜的制作已极为普遍了。
鲁迅先生很爱吃家乡的乌干菜。当年鲁迅先生生活在外地时,他那生活在故乡的慈母,常远寄家乡的土产给鲁迅先生和孩子们。1935年3月15日,鲁迅先生自上海寄给他母亲的信中说:“小包一个,亦于前日收到,当即分出一半,送与老三(指周建人)。其中的干菜,非常好吃,孩子们都很爱吃,因为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。”由此可见,鲁迅先生对于故乡所产的干菜是多么由衷地赞赏与喜爱。
在腌菜中霉干菜营养价值较高,其胡萝卜素和镁的含量尤显突出,别有风味、吃了开胃。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。在民间几乎家家腌制,常年食用。如今流传于乡间的这项传统技艺萧山霉干菜制作技艺,已经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,成为来萧旅游的城市伴手礼品。
萧山霉干菜制作过程讲究,采用新鲜芥菜、雪里蕻菜为原料,前后经过八道工序,历时约一个月制成,由此做成的霉干菜肉质鲜嫩、金黄、清香芬芳。
正宗萧山霉干菜,加上来自无污染海域肉质紧实饱满、肥嫩鲜美的优质对虾,水灵灵、活脱脱、脆生生的笋片,鲜嫩中透出丝丝豆香的时鲜毛豆,以及众所周知、每日精心熬煮5小时的清鲜醇厚原汁汤底。
不放任何增鲜调味料,集合海鲜、时鲜、传统干货等食材,深度激发食材本身重重鲜味。这神鲜汤怎一个“鲜”字了得?!
这个夏天来澳门豆捞,喝一碗故事满满的“神鲜汤”如何?